您的位置 首页 > 药物减肥

「减重药物」巅峰对决2023

作为卓正减重门诊(内科-成人减重)的医生,我见到过一些客户,纯粹是身材焦虑。比如某外籍客户拿出一张3年前的沙滩比基尼自拍照说:“我想回到那个时候”;比如某完全不胖的艺考生说:“我的老师让我再瘦一些”……

好在,寻求卓正减重门诊帮助的客户中,大部分人都很清楚地知道,减重的主要目的还是健康,而非好看。

肥胖会显著增加死亡和许多健康风险,包括2型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血脂异常和冠心病。举个栗子:研究发现,相对于体重正常的人士,肥胖症男性从40岁起的期望寿命缩短了4.2年、肥胖症女性则缩短了3.5年[1]。另外一个大规模数据(90万人)分析发现,8年时间内,体重超标人士(体重指数BMI大于25kg/m2,如果体重每增加5kg/m2,则死亡率升高30%[2]

另外一个几乎人人都知道的真理是,“管住嘴、迈开腿”,就能减肥,安全又有效,可谓是健康的王牌。事实也是如此,通过生活方式干预,通常可以减重5-7%。(具体的做法,请参考文末延伸阅读中的科普文:“1”“2”“3”。)

但,单靠毅力减重,这真的是太难了。

为什么难?因为节食是反自然的。

现代人类从诞生以来,迄今至少20万年,这20万年里,前99%的时间,人类作为生物物种,是处于普遍饥饿的状态,吃饭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头等大事。因此人体一定会进化出“尽可能消化、尽可能储备”的代谢模式,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饥荒。

然而,最近二百年的技术进步让大部分人类摆脱了食物短缺的窘境,光速进入了物质丰富的时代。正所谓“人类发展得太快,进化得太慢”,我们的身体长期演化获得的进食、消化、代谢、储备模式,依旧不折不扣地发挥着作用,我们依旧本能地喜欢烤肉和蛋糕,本能地拒绝苦瓜和糙米。

其结果就是,2015年全球已经有超过6亿人达到肥胖症标准(BMI大于30kg/m2[3],而到了2030年美国将有半数成人变成大胖子[4]

好在现代医药科技也一直在努力,试图用各种方法干预“光速变胖”的过程,努力实现无痛减肥的理想。数十年以来,先后有数十种药物进入减重治疗领域,包括最近火热的司美格鲁肽(Semaglutide),让药物辅助减重首次进入了大众视野。

这次,我们来对市面上的主流减重的药物,进行一次盘点横测,看看到底谁是“减重之王”

*请注意,本文不讨论具体药物的选择考量因素、禁忌症、副作用列表、价格、使用注意事项等等,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医生当面详细沟通的哦。

哪些减重药物参与对决?

今年4月,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在《柳叶刀》子刊上发表一篇综述分析,盘点现有的减重药物和研究进展[5],非常适合横向对比。话不多说,直接上图!

▲左右滑动查看,美国FDA(食品和药物管理局)批准进行的减重药物临床试验结果一览[5]

如何读图?

1.柱子:图中红色柱指的是“药物治疗组”,灰色柱指的是“对照组”。向下的柱长越长,表明减重效果越好;向上的柱长(例如司美格鲁肽维持治疗试验中的对照组),代表增重。

2.单位:左侧两组(虚线)为奥利司他的两个试验,单位为“公斤”,例如第一组奥利司他试验,治疗组平均减重了10.6公斤。其余柱状图(实心),都是用“百分比”来表示减重效果,例如最后一组替尔泊肽15毫克试验,治疗组平均减重20.9%。

3.“延长治疗”:指的是在标准治疗周期(通常都是1年左右)之外,额外延长治疗一段时间,看能否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减重。

4.“维持治疗”:指的是在初步达标后(通常都是减重5%以上或者用药20周),将达标人群分为两组,一组停药,另一组继续用药,看看两组之间有无差别,用于评估停药后的反弹情况。

横测冠军:替尔泊肽

结果一览无余,在标准的治疗周期内,替尔泊肽(礼来公司)包揽了前三名:

  • 15mg治疗组,获得了最大幅度的减重效果,72周治疗获得了将近21%的减重(好多斤肥肉啊啊啊)

  • 5mg治疗组(最低剂量的一组),也获得了超越司美格鲁肽标准剂量(2.4mg)的减重效果。

替尔泊肽三种剂型(美国版)

然而,目前哪怕是在美国,也只是在2022年5月获得治疗2型糖尿病的批准,尚未获准单独用于减重的辅助治疗,原因还是在于安全性数据和疗效数据不够充分。

好在2022年10月FDA同意替尔泊肽进入快车道研究(Fast Track)预计很快能获得减重治疗的上市许可。替尔泊肽是GLP-1R/GIPR 双重激动剂,相对于司美格鲁肽的GLP-1R单效激动剂,理论上也具备更强的减重和控糖优势。

总结

  • 替尔泊肽是目前减重效果冠军,每周1针也很方便,低剂量即可获得明显效果,可能在性价比方面具备一定优势;

  • 但法律层面上还不能用于减重治疗,安全性数据和停药后反弹情况有待观察,尚无口服剂型的消息。

销量冠军:司美格鲁肽

接下来就是最近全球减重药物的销量冠军,2022年卖出了100亿美元销售额的司美格鲁肽(诺和诺德公司),我们往期的科普详细介绍了这个药物(文末延伸阅读中的科普文“4”)。根据临床试验,在68周的司美格鲁肽治疗结束后,获得了平均14.8%的减重效果。

司美格鲁肽的两种剂型(国内版,诺和泰)

司美格鲁肽的口服片剂(美国版)

司美格鲁肽于2017年12月获准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,于2021年6月获准用于治疗肥胖症,2022年12月获准用于治疗青少年肥胖症,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被FDA正式批准用于肥胖治疗的药物。

由于上市时间较长,疗效数据和安全性数据比较充分,虽然有一些案例报道司美格鲁肽(包括同类药物利拉鲁肽)治疗过程中出现甲状腺肿瘤病例,但尚未明确发现此药物提高了甲状腺肿瘤的发病率。

不过,停药后容易反弹,这是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。试验发现20周的治疗获得平均10.6%的减重效果后:

  • 如果此时停药,48周后,体重反弹大约6.9%;

  • 如果此时继续用药,48周后,则可以获得额外的7.9%的体重下降。

换句话说,一直用药一直爽,一旦停药就不爽。

另外有一个好消息,司美格鲁肽的口服制剂,作为首个GLP-1R激动剂的口服剂型,不仅在2019年已经获批进行糖尿病治疗,而且也将很快获批用于减重治疗,目前也在积极申请国内的药物上市许可。

总结

  • 司美格鲁肽是目前合法性最佳、安全性数据最充分的辅助减重药物,疗效确切,安全性可控,临床应用经验丰富;而且即将有口服剂型上市,使用方便,也便于在注射治疗结束后控制体重反弹。

首个国产注射减重药:利拉鲁肽

利拉鲁肽是司美格鲁肽的学长,作用机制和司美格鲁肽一致,副作用和禁忌症也是类似,2010年即已获批治疗糖尿病,2014年获批进行减重治疗

但利拉鲁肽属于中效产品,因此必须每日注射,相对于长效的司美格鲁肽每周1次的注射,就显得不那么方便啦。减重效果大约8%,属于中等程度,但延长治疗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减重成果,且看起来停药后的反弹情况不明显,这算是利拉鲁肽不多的优势之一。

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优势是,利拉鲁肽作为减重适应症药物,就在上个月(2023年7月),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上市,成为中国首个国产GLP-1R激动剂减重药物,厂家是华东医药,商品名“利鲁平”。

总结

  • 利拉鲁肽具备一定的减重效果,且已经国产,价格优势明显,适应症方面的合法性也让胖胖人士比较容易买到;临床应用经验比司美格鲁肽更加丰富,数据充分,且停药后的反弹不明显;

  • 缺点是需要每日注射,相对来说不够方便。

OTC减重药:奥利司他

让我们看看另外一位选手。奥利司他比较特别,因为在中国这是合法获批的唯一OTC类型减重药物,也就是说,无需医生处方,即可自行购买服用。

从临床研究结果看,奥利司他减重效果是按公斤计算的。根据试验资料,奥利司他治疗组的平均体重指数是37kg/m2,治疗1年,平均减重10.6公斤;如果再多服用3年,还可以继续减重5.8公斤。其他研究提示,奥利司他平均减重效果大约是3.9-6.2%

总体评估,奥利司他的疗效,属于垫底的水平。胜在购买方便口服剂型也很方便,价格便宜

不过,需要指出的是,此药物的副作用相对明显,特别是服用初期,大部分服用者都会化身喷射战士(难以控制的脂肪泻),对于社交、工作和旅行都会带来很大困扰。对于脂溶性维生素(A、D、E、K等)有一定影响。此外,奥利司他可能诱发严重肝损伤,对此FDA已经在药物说明书中加入了相应的警示信息。

总结

  • 奥利司他是国内唯一的OTC减重药物,口服剂型比较方便,配合运动的话有一定的减重效果;

  • 但初期的腹泻副作用相当明显,也有偶发的严重肝损害。

其他传闻中的减重药物

对于纳曲酮、芬特明等药物,前者是戒毒辅助用药,后者是精神类药品,国内的管制较为严格,通常不作为减重药物推荐和应用,这里就不做详细讨论啦。

此外,顺便说一句,二甲双胍作为经典的糖尿病治疗一线用药,虽然已经贵为“神药”(应用范围日益广泛,甚至可能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),但其减重效果确实不明显,难以担当此任。

对于司美格鲁肽的大获成功,各个医药企业都表示非常羡慕,纷纷上马各类辅助减重药物,根据不完全统计,仅仅是GLP-1R这一个靶点,已经有上百款产品在研发路上狂奔了。

人体内其实还有更多潜在的减肥作用环节,如下图所示。预计从明年开始,就会有大批产品现身,说是眼花缭乱也不为过。

现有的减重药物作用靶点和在研药物作用靶点示意图[5]

从图中可以看出,人类为了减肥,使出了浑身解数,药物作用靶点遍及全身,从大脑内食欲中枢到胃肠道反馈机制、从脂肪组织代谢通路到胰腺消化酶分泌,甚至还在打味蕾的主意。(难道是让我们尝不到食物的美味?作者已经一脸黑线了)

然而,凡事不可过度,在减重的同时,一定要权衡利弊:

1.减重带来的收益应该远远大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下,再考虑药物辅助减重。

2.哪怕是选择OTC药物辅助减重,也应该先和专科医生(比如卓正医疗减重门诊医生)进行详细讨论,再作出尽可能符合自身健康利益的决策。

正如本文起始时强调的那样,“管住嘴、迈开腿”才是健康的王牌!

| 参考文献

[1]Bhaskaran K, Dos-Santos-Silva I, Leon DA, Douglas IJ, Smeeth L. Association of BMI with overall and cause-specific mortality: a population-based cohort study of 3·6 million adults in the UK.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. 2018;6(12):944. Epub 2018 Oct 30.

[2]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, Whitlock G, Lewington S, Sherliker P, Clarke R, Emberson J, Halsey J, Qizilbash N, Collins R, Peto R. Body-mass index and cause-specific mortality in 900000 adults: collaborative analyses of 57 prospective studies. Lancet. 2009;373(9669):1083. Epub 2009 Mar 18.

[3]GBD 2015 Obesity Collaborators. Health Effect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195 Countries over 25 Years. N Engl J Med. 2017;377(1):13. Epub 2017 Jun 12.

[4]Ward ZJ, Bleich SN, Cradock AL, Barrett JL, Giles CM, Flax C, Long MW, Gortmaker SL. Projected U.S. State-Level Prevalence of Adult Obesity and Severe Obesity. N Engl J Med. 2019;381(25):2440.

[5]Marlene Chakhtoura, Rachelle Haber, Malak Ghezzawi, Caline Rhayem, Raya Tcheroyan, Christos S. Mantzoros. Pharmacotherapy of obesity: an update on the available medications and drugs under investigation. eClinicalMedicine 2023 Apr; 58: 101882.